8.8万亿结构性存款即将迎来强监管 类理财包装时日不多

一位近监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需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缴纳存款准备金和保险金,其负债属性类似存款。但当前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方式,主要以发行结构性理财来实现,发行方式类似理财,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
随着资管新规正式下发,保本理财规模被极大压降。表外负债需求转移至表内,令结构性存款迎来了规模的井喷。
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这增势或在4月继续保持,但增速有所放缓。根据5月15日央行上海分行发布的《2018年4月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4月上海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新增301.88亿元,同比多增18.45亿,个人结构性存款减少8.08亿元,同比少减207.32亿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力,一季度发行结构性存款超万亿,占比超50%。但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因缺乏衍生品交易资质和足够的投研能力,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难度和风险更大。近期,已有一些小银行跟风发行名为“结构性存款”,实为类理财的“假结构”产品,已被地方监管部门叫停。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关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规则正在讨论,或将很快出台,规范现有市场。
假结构面临强监管
华南某股份行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实行业已经有了很多讨论,所谓真结构性存款即“存款+期权”,部分存款还是作为一般性存款,可以保本,但银行将存款利息和部分本金拿出来买期权产品,收益可能出现浮动。而一般宣称保收益的结构性存款都是假结构性存款,或者虽然没有宣称保收益,但在实际兑付时银行还是通过多种手段自掏腰包支付了比较高的利息,本质上是提高了吸储的成本。
该人士认为,假结构性产品不少主要出现在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区域性小银行。本质上结构性存款还是存款,为了扩充表内存款加上目前监管规则还处于真空,“挂羊头卖狗肉”屡屡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Wind查询2018年内到期的多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在理财登记系统的口径下,结构性存款并未单独列示,而是以结构性理财的形式归类为保本理财)发现,实际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非常接近甚至等于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这类产品占到多数,这是变相保本保收益,相当于实际的高利率存款。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对银行的属性来看,结构性存款需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缴纳存款准备金和保险金,其负债属性类似存款。但当前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方式,主要以发行结构性理财来实现,发行方式类似理财,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
“而结构性存款目前尚未纳入资管新规进行管理,但是近期其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假结构理财产品的不规范行为亦需要尽快重视。未来可能在规模、结构、标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规范。”他指出。
真结构“保本”仍有收益风险
华北某城商行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业务中,选择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多为追求一定收益,但同时对风险偏好要求相对较低的人群。他称,“客户观念中认为银行的理财和存款产品更为专业和安全,安全、稳定是选择银行存款类产品的核心原因,所以相对收益较为固定的产品更得青睐。真正收益浮动的存款产品,销售上反而较为困难。”
但真正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是存在收益风险的,甚至某些产品的本金也可能出现实际损失,需要消费者仔细甄别。
前述城商行业务人士表示,在客户看来结构性存款和保本理财可能差不多,但这两者的产品设计根本不同。有些结构性存款可能主要是购买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收益相对稳定,有一些产品则是对应股票、黄金、汇率等不同标的,客户的收益浮动可能会很大。
他举例道:“之前有客户投资了外资行的某款挂钩汇率期权的结构性存款,对外标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很高,就根据合同按照美元购买,但最后兑付时使用欧元兑付,因为欧元贬值的关系,虽然拿到了利息,但是也因为汇率损失最终亏损了本金。”
银行负债端压力难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统计数据中发现,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352亿元,但住户存款减少1.32万亿元。虽然结构性存款迎来了规模的爆发,但是存款流失尤其是住户存款流失的趋势却并未得到逆转。
对于银行来说,自资管新规出台后,表内保本理财可通过结构性存款这一途径来替代,但并不意味着结构性存款是监管留出的空子,且这一目前暂时的监管空白,或将很快得到填补。
即使在结构性存款对表内负债有所补充情况下,银行的负债压力仍难缓解。某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现有结构性存款大多成本较高。他认为之所以大部分能实现接近最高预期收益的回报,是银行长期将理财产品作为与货基竞争的高息揽储工具并给予刚兑导致的。投资者也将其视为存款的替代品,风险上视同存款,但收益上却看齐货基。而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转变。
另一方面,低成本存款增量萎缩不可逆转,结构性存款几乎是当前银行从非银机构和居民部门获取表内资金实现负债高增长的唯一途径,高成本负债增量占比上升已形成明显趋势。且这一渠道如果面临强监管的制止,后续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负债压力。
“这一趋势很难逆转。”他直言。 

相关产品

评论